重新审视壬辰倭乱
朝鲜、明朝和日本的7年战争
来到展览室后,可通过三面大屏幕观看生动的影像.
该展览室利用遗物介绍了日本侵略朝鲜、朝鲜的反击、明军参战导致东亚大战扩大、明朝和日本之间的议和、日本的再次侵略(丁酉再乱)及直至停战的壬辰倭乱的经过。
1600年绘制的丰臣秀吉(1537~1598)肖像。据说他个子矮小,长相丑陋,但这幅画将他描述成了一个威严的人物。在他死后直至江户时代初期,寺庙和神社制作了大量他的肖像,主要用于礼拜.
这本书是柳成龙以“先惩以绝后患”之意,详细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壬辰倭乱的原因及7年间的战况。 柳成龙在书中指出,壬辰倭乱是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东亚战争.
壬辰倭乱时期,在永川发起义兵的权应铢(1546~1608)将军在壬辰倭乱中收复了永川城等,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册封为二等宣武功臣.
该肖像画是17世纪功臣肖像画的样式,但却与该时期的老虎补子完全不同,从衣服褶皱处强烈的阴影等可知它是后人的模仿本.
权应铢将军在壬辰倭乱当时从日本将帅手中夺下的刀。刀柄上刻有日本年号“大莹源年(1521年)”,告知其为日本刀。刀刃沿用日本的风格,刀鞘似乎符合朝鲜的样式.
此图描绘了朝明联军夺回1593年1月被日本夺走的平壤城之举。左端画出了5名朝鲜军。生动描绘了平壤城内占领城池的日本将军小西行长接到报告的样子和日军与明军作战的场面。明军刻画了李如松、杨元、张世爵等将帅,骑着战马奋勇前进.
1597年2月丰臣秀吉再次侵略朝鲜,下达具体作战命令的文件。该文件中包含将日军按部队部署,在分布于朝鲜的倭城内安排大名的命令.
丁酉再乱当时,为了纪念明军征伐日军的功绩而绘制的图画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收藏在瑞典远东亚洲博物馆里。该图描绘了为征伐日军,凯旋回到汉阳的明军举办的欢迎宴会及在北京紫禁城内向明皇帝报告战争捷报的场面等.
该展览室将比较展出了朝鲜、明朝和日本的武器。 分类介绍了弓箭类、长矛和剑、打击器、盔甲和头盔及火药武器。 在此能见到被指定为宝物的天字、地字、玄字、黄字铳筒及中碗口和大碗口。尤其是通过遗物,按阶段展示了小型火药武器的引进、指向射击、瞄准射击及鸟铳制作等技术的变化发展。
胜字铳筒于1575年(宣祖8年)由历任全罗左水使和庆尚兵使的金墀开发。该铳筒是枪身比现有的铳筒长,对射程做了进一步改良的便携式火药武器。《火炮式谚解》中记载,曾使用胜字铳筒发射子弹和弓箭.
该展览室可以记录物、晋州城战斗、李舜臣和水军、论功行赏、文化传播和交流、战后东亚和朝鲜社会的改编为主题来了解壬辰倭乱。
吴希文(1539~1613)在1591年11月27日至1601年2月27日的9年零3个月期间写下的日记。其中生动地记录了壬辰倭乱当时关于朝鲜军队、义兵、倭军、难民、贵族和奴婢等内容.
颁发带军取得晋州大捷胜利的金时敏的宣武功臣教书。该教书曾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时期流失到国外,后于2006年通过国民募捐运动重回祖国的怀抱,被送往国立晋州博物馆收藏至今.
尹汝焕绘制的论介肖像,2007年被指定为标准画像。金殷镐作家的亲日争议及服饰考证争议导致其《论介像》被重新制作。该肖像的制作考证了16世纪女性的服饰和发型.
描写壬辰倭乱后统营进行的庆尚、全罗、忠清三道水军联合训练的画作.
描绘通信使一行人进入日本江户城的队伍图。重新建立因壬辰倭乱与日本断绝的邦交,直至1811年共派遣通信使12次.
描绘朝鲜通信使在日本将军面前展示马技的画作。马技是1636年派遣通信使时首次实施的最受日本欢迎的活动.